新闻资讯

殡仪馆不是火葬场

2023-04-26 08:30:53

你知道殡仪馆和火葬场的区别吗?有人说,不就是一回事叫不同吗?前者叫委婉一点,后者叫直白一点。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,这种观点完全是认知的混淆。而这种认知混淆导致的结果非常严重,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,不好就拿人不当人。土葬和火葬

殡仪馆不是火葬场

你知道殡仪馆和火葬场的区别吗?有人说,不就是一回事叫不同吗?前者叫委婉一点,后者叫直白一点。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,这种观点完全是认知的混淆。而这种认知混淆导致的结果非常严重,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,不好就拿人不当人。土葬和火葬

  人类的葬式(遗体处理方法)多种多样,例如,西藏的天葬(用调味料喂鸟)似乎更准确:鸟葬)、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悬棺葬、西方国家的壁葬、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水葬(将遗体投入江河湖海)、甚至据说南太平洋也有一些地区实行“腹葬”(吃掉尸体)...不同的文化习俗有不同的埋葬方法。但一般来说,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葬式:土葬和火葬。

  土葬又称遗体埋葬,即将遗体放入棺材中(也有一些地区放入瓮中,或者因为贫穷买不起棺材,只用垫子包裹);火葬是将遗体烧成炭灰(这个过程一般称为火化),放入一定的容器(中国有许多木制骨灰盒,大多数是欧洲、美国和日本的陶瓷骨灰罐),然后埋在土壤中,或存放在宗教场所和公共骨灰厅。

出于“复活”的概念,基督徒大多被埋葬(遗体埋葬);对于佛教徒来说,死亡的灵魂可以转世,身体只是一个“臭皮囊”,所以大多数火葬。

出于“复活”的概念,基督徒大多被埋葬(遗体埋葬);对于佛教徒来说,死亡的灵魂可以被转世,遗体只是一个“臭皮囊”,所以大多数火葬。中国古代基本上是土葬,但历史上的一些时期和地区也受到佛教的影响。比如《水浒传》中的武大郎就是火化(这里用“火化”似乎更准确,因为作者没有解释最后埋在哪里),但是古代的燃料都是用木柴做的。现代火化最初使用煤炭,现在使用柴油或天然气或电,但僧侣仍使用木柴。佛教作家金庸在寺庙里用木柴火化,当然用的是好的香木。

  与遗体相比,骨灰的体积要小得多,埋葬占用的空间更少,可以节省土地,火化也可以防止一些传染病的传播,所以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提倡火葬。例如,在日本,火化率高达99.9%。

早在1956年4月27日,毛泽东就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:“所有人身后都火化,没有遗体,没有坟墓”,并率先签署了《自愿死后遗体火化建议》。周恩来、朱德、刘少奇、邓小平等152名中央领导签署了《中国火葬政策实施》的序幕。

  63年后,除了毛泽东(保存在天安门广场纪念堂供人们参观)和许世友(虽然他们是和尚,但他们选择了土葬),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被火化了。其中,周恩来和邓小平也选择了没有骨灰和坟墓的空中骨葬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中国的火化率也紧紧超过50%。虽然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,但仅从数字上应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虽然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,但仅从数字上应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

遗体处理与追悼

  然而,你没有感觉到中国人死后似乎还缺少什么吗?“殡葬暴利”、“墓太贵死不起”、“死人与活人争地...每次清明节,我都不知道它是代表良心还是吸引注意,一些媒体会批评殡葬业;过去两三年,政府似乎开始关注殡葬问题,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纠正殡葬行业的混乱,但大多集中在火化率、限制墓地豪华墓地、提倡节约土地和节俭葬礼,并强调殡葬的公益性。一方面,公众对殡葬业不满,另一方面,由于各种原因,他们只知道自己没有“死”,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,更不知道如何“死”,以为是“人死如灯灭”、“人死万事休”,骂几句也不再多想。

事实上,殡葬行业的所有问题都源于认知问题。没有正确的认识,就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。曾经有一句话叫“死无葬身之地”,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悲惨描述,或者是对一个人的恶毒诅咒。相反,对生命的一点需求就是“死有所葬”。后来,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我们被改为“死有所安”。“死”是对“死”的庄严说法,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尊重(对动物不这么说);“安葬”应包括两个方面:“安葬”和“安慰”。“埋葬”是指对遗体(无论是火葬、土葬还是其他埋葬)的妥善处理,主要是物理问题,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是火葬和埋葬(或保存);“安慰”是指家庭成员的悲伤安慰,包括继承死者的精神财富,主要反映在精神和情感层面,反映在实际工作中,包括殡葬、守灵、告别等殡葬服务,简单地说,就是追悼会(过去也叫追悼会)。显然,这么多年来,中国的殡葬改革主要集中在“处理遗体”上,甚至“妥善”。显然,这么多年来,中国的殡葬改革主要集中在“处理遗体”上,甚至“妥善”。对于精神和情感上的追悼,远远不够,或者一直被忽视。而这种被忽视的是人类特有的本质。

曹操为什么一祭典韦?

  公元197年,曹操征战张绣,张绣在宛城降曹。然而,几天后,张绣因为曹操纳了阿姨而感到羞愧。在贾旭的计划下,他突然反叛,袭击曹操与宛城作战,让曹操措手不及。曹操部将典韦救了曹操的命,却英勇牺牲。后来,曹操招募间谍取回典韦的尸体,为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仪式,在仪式上哭了起来,然后派人回家乡襄邑埋葬。第二年,曹操行军路过甘水,特意驻扎在军马大设祭祀,哭着祭祀,对大家说:“我折了长子,爱侄子,没有深痛,只有哭典韦!“大家都感叹,三军都感叹不已。

  众所周知,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罗贯中尊刘贬曹,写了很多曹操的缺点。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三国中很明显魏国人才多,猛将如云谋臣如雨,而且团队相对稳定,很少有叛逃者。这与曹操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、爱护人才有很大关系!只有从曹操对典韦(和早逝的郭嘉)的祭祀中,我们才能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。三国中魏国强。当然,曹操对典韦的感情是不可否认的,但他的牺牲显然是给活人看的,确实起到了增强凝聚力的作用。顺便说一句,曹操在历史上的君王中提倡薄葬。

  看看袁绍,作为一名消极的老师,他的将军严良和文丑被关羽杀死,他没有表现出悲伤的外表(甚至是戏剧),但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有云,比他们好十倍!”“袁老板的情商显然不高:关羽为了生存暂时归还,听到他这样的话怎么能真正顺从他!后来不仅关羽,那些原始股的老兄弟也出卖了。

 往事越千年。“在未来的团队中,无论谁死了,无论是厨师还是士兵,只要他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,我们都会送他葬礼,举行追悼会。这将成为一个制度。这种方法也应该介绍给普通人。村里的人死了,举行了追悼会。这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察团追悼会上题为“为人民服务”的讲话,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丧葬观。

  我认为毛泽东作为唯物主义者,能够认识到并强调对死亡的“追悼会”,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。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,毛泽东提倡通过举办追悼会来“寄托我们的悲伤”;作为革命领袖,他还表达了开追悼会的另一个功能:“团结全民”。刘胡兰,一个15岁的女孩,为了革命事业被敌人用割刀杀死。毛泽东听说自己久久不能平静下来,写下了“生的伟大,死的关荣”八个字。战争时期,领导人的生死观激励了许多进步的中国人,共产党取得了世界的成就。

 

追悼会需要时间和空间

  这么多年过去了,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。毛泽东提倡通过举行追悼会来“表达我们的悲伤”?周恩来、朱德、毛泽东于1976年相继去世。这些开国元勋(尤其是毛和周)庄严隆重的追悼会(葬礼)通过新闻纪录片(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)传遍了中国,也表达了尊重他们的人民的悲哀。邓小平于1997年去世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追悼会庄严而隆重。受到改革开放恩惠的中国人不仅在电视上看到,还自发地用降半旗、默哀等方式追悼改变中国命运的老人。这些革命领袖的葬礼(追悼会)庄严、严谨、隆重,可以说是完美的,代表了中国殡葬文化的高水平。

但是老百姓呢?虽然毛泽东说要向老百姓介绍开追悼会的方法,但并不容易!有些事情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,习俗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。有时候太激进了,太多了。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是按照百年前的老民俗办丧事。至于这个城市,只有一些人举行追悼会,其内容大多是非常简单的“一三一”——放一段悲伤的音乐,三次鞠躬,绕着尸体转一圈。很多时候,在死者家属反应过来之前,“追悼会”(葬礼)已经结束,进入火化环节。为什么会这么草率?我明白了,原因是“没有时间,没有地方”。

 

  我做了一个统计,可能不够准确,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
  日本人口近1.3亿,共有殡仪馆9000个,平均不到1.5万人。因此,他们可以守灵3天,平静地告别逝去的亲人,恰到好处地发泄悲伤的感情,不留太多遗憾,自然地回到日常生活。

  中国人口超过13亿,共有殡仪馆(火葬场)约1500个。每个殡仪馆都有3个告别厅,所以应该有4500个告别厅,平均30万人,只有日本的20分之一!难怪“没有时间,没有地方”。事实上,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常识:追悼会需要时间和空间。

  “没有时间,没有地方”不是一种真正的客观自然现象,而是完全人为的。实施多年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规定,人死后必须直接拉到殡仪馆(火葬场),禁止民间车辆将尸体拉到其他地方,实际上形成了垄断。既然是垄断,就没有竞争,就没有优质的服务,就会有腐败,当然也会有暴利。比如骨灰盒不允许从外面带进来,只能用不到100元就卖几千元。权力产生腐败,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;同样,垄断产生暴利,绝对垄断产生暴利。殡仪馆是绝对垄断的(当然也有承包给民营企业的,但垄断的性质是不变的),骨灰盒成了绝对的暴利(也有个人咨询正常的殡仪馆,也就是个人的良心);墓地网络一方面,既有一些私营公司参与,也有一些所谓的公益墓地,所以虽然咨询仍然很贵,但除了一些只有公共墓地没有竞争的城市,昂贵是相对的。《殡葬管理条例》修订稿中出现了“殡葬服务站”和“社会殡葬场所”的文字。目前还不清楚民间车辆是否可以将尸体拉到殡仪馆(火葬场)以外的地方(如“殡葬服务站”和“社会殡葬场所”)。如果还是不行,即使允许建立“殡葬服务站”和“社会殡葬场所”,允许人们守护灵魂和告别,也只是灵魂和遗体不在同一空间的守护和告别,难免会有抓挠的感觉。

 

殡仪馆不是火葬场

  死亡是生命的终点,也是生命的一部分。善待死亡,就是善待生命,也就是善待自己。殡葬改革不仅要片面提高火化率,还要节约土地和节俭的薄葬,还要考虑死者的尊严和生者的感情。如果在军事战争年代做不到,在物质极度贫困的困难时期做不到,那么在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的今天,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!事实上,我们可以参考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在东亚的做法:将殡仪馆和火葬场分开,后者基本上是政府建造的公共设施,主要功能是处理尸体,具有强烈的公益色彩;前者由私营公司经营,主要业务是守灵和告别,突出死者的尊严,安慰生者的悲伤情绪,提高市场竞争中殡葬服务的质量。

殡葬文化与儒家孝文化有关。当被弟子问及如何孝顺时,孔子说:“生,事以礼;死,葬以礼,祭以礼。“当我们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,我们应该有礼貌,尊重和照顾他们;当他们死时,为他们举行有尊严的葬礼,并用礼仪祭祀他们来纪念他们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被称为文明古国、礼仪之邦。(完)

殡仪馆不是火葬场

-天津公墓网

联系方式
ico04
联系人

王经理

ico01
电话

13602122631

ico06
手机

13602122631

ico05
QQ

309591418

ico03
邮箱

1442417301@qq.com

ico02
地址

天津市、北京市、河北省